四川新闻网消息(粟君鸿)幢幢洋房座落乡间,条条砼路直通入户……进入宣汉县红峰镇石堡村,映入眼帘便是一幅美丽乡村画卷。“改变恶劣条件、改善生活环境、群众脱贫致富,离不开宣汉县委编办的对口帮扶,他们虽然单位小,但对我们村的帮扶真是用尽了最大力量。”村支书刘军这样说道。 以党建为最大引领,助力获得多项殊荣 “给钱给物,都不如建一个好支部。要想石堡村脱胎换骨,党建引领必须放在第一位。”在对口帮扶工作专题会上,宣汉县委编办一班人思想高度统一。 随即,专门选派1名政治素质高、基层工作熟的党员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,明确干部职工每人对口帮扶8户贫困群众,将石堡村党支部与编办党支部联合建设。5年来,两个支部先后联合开展“党员活动日”活动7次,主要领导或支部书记到石堡村开展政策宣讲或上党课24次,帮助石堡村完成入党积极分子培育7名;先后慰问困难党员20名,送慰问金6000元;支助贫困大学生9人,慰问留守儿童100余人次,共计送慰问金3.5万元。 一系列举措,切实增强了该村党支部政治引领和服务群众能力,2016年在全镇首批整村退出贫困村序列。近几年,该村还先后荣获县“先进基层党组织”、“思想道德建设先进村”和市级“四好村”等荣誉称号。 以项目为最硬支撑,助力彻底改善面貌 “我们村之所以贫穷,条件落后、基础设施差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,有点土特产都卖不出钱,有的吃水还要靠挑。”听到多数村民都这样反映,第一书记及时将村民的心声向领导作了汇报。 但,编办单位小资金少,要帮助石堡村建设基础设施,就只有寻求行业部门的项目支持。为此,主要领导高度重视,亲自上门,多次到宣汉县扶贫移民局、交通局、财政局、水务局、以工代赈办等部门汇报,先后争取资金170余万元,帮助该村硬化村社道路4.5公里、维修破损道路2公里;争取资金30余万元,建成农村人饮安全项目2个,切实解决2个社160余户群众饮水安全问题;协助实施易地扶贫搬迁6户;在单位运行经费中挤出资金15万元,帮助建成村文化室、会议室等活动阵地200平方米。 现在,石堡村彻底改变了旧貌,实现了华丽蝶变。昔日偏远贫困、靠天吃饭的窘境已然不在,大龄青年也逐个“脱单”,群众生活越过越好。 以产业为最强抓手,助力全面增收致富 “以前,我们村有几辆摩托车就感觉很不错;现在,家家户户不是打工就是搞点小产业,尽都有钱,全村已经有几十辆轿车了……”谈到群众收入变化上,小组长张成术激动地介绍。 如何让群众尽快致富?宣汉县委编办多次调研讨论,与村社干部、群众代表座谈。大家一致认为:集体必须要有一、二项可持续的产业、群众每家必须要有一门小产业。方向确定后,帮扶干部迅速入户,逐户研定适合的发展门路。5年来,共帮助该村建成集体鱼塘3口,捐赠鱼苗2000尾、饲料3000斤;帮助发展种植中药材(石菖蒲)20亩,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8万元以上。同时,每年持续为贫困群众送土鸡20只、化肥2包,帮助实现人均短期增收200元左右。邀请宣汉县农技干部到村开展农业技术讲座8次,培训400余人次;到户开展技术指导18次,免费发放农技书刊268册;协助成立专合社,以“大户+农户”模式,培育养猪能手17户,实现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,帮助70名贫困劳动力找到合适工作,实现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。 5年来,宣汉县委编办8名干部职工严格执行月平“三到户一记录”工作要求,走遍石堡村每一个家庭,收集意见建议45条,解决群众最实际的困难问题130件,帮助群众实现“微心愿”200余人次,助推石堡村实现在全镇整村脱贫时间最早、集体经济收入最高、人均收入增幅最大,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