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新闻网消息(唐丰 记者 邹辉)杏树坛边渔父,桃花源里人家。初夏,清脆的一声鸡鸣打破了巴山南麓一个小山村的宁静,普光镇杏树村党支部书记黄义红赶了个早,因为今天村里的千亩杏园将迎来宣汉县党史学习教育“银领”宣讲队的老学者、老专家们。 党史宣讲走进红色村庄 “久旱逢雨遍地新,来了亲人红九军,地主豪绅仓皇逃,红军驻在杏树城。” 1933年农历九月,红九军进入土主场(现普光镇),打土豪、分田地,领导广大穷苦人民闹翻身。 据《土主乡志》记载,“1933年红军在杏树坪驻扎近两年,设有各机关,称为杏树城。”年愈九旬的老人刘思科住在杏树村1组刘家大院,据他回忆,“1933年,我7岁,当年红军司令部就安札在我家的老房子。”老人说,红军不拉夫,还分给大家土地,两年后,红军走了,白军强行抓了他的父亲当壮丁。 88年后的今天,宣汉县“银领大讲堂”党史宣讲队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热土,追忆革命精神。“1933年农历冬月二十八,军阀刘湘委派手下王方洲带领一个加强旅共计7000余人向土主根据地进攻,为掩护驻扎在杏树坪的红九军司令部和乡苏维埃等机关的安全转移,红军在方圆不足五平方公里的鹰嘴寨、大山坡、严家坪、竹儿岩一线构筑工事,阻击白匪王方洲旅的进攻……”宣汉县老促会副会长、县“五老宣讲团”顾问王顺模正给广大村民讲述着当年发生在这里的战斗故事。 在杏树村2组组长熊贵宣眼里,和聆听党史同样重要的是,如何让自己负责的200亩杏林持续增产增收。 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熊贵宣负责的200亩杏林刚取得大丰收,当前新果已采摘结束,正处于苗木管理的关键时期,听说今天“银领”宣讲队的老专家们要来传授种植技术,他满怀期待。 “苗木管理,现阶段要做到‘两控’:一是控制肥料,要改变大水大肥观念,以及只重视氮肥,轻视磷钾肥和农家肥的不良习惯,我们要适当的增施有机肥、畜禽粪便等;二是修剪控势,特别是要重视夏剪,要疏除直立枝、过多过密枝,做到大枝亮堂堂,小枝闹嚷嚷……平衡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,促使花芽分化,达到开花结果的目的。”活动现场,84岁的高级农艺师、农业老专家尹丁山给村民们详细讲解了现阶段控制杏树旺长的方法。 在杏树林里,尹丁山拿起嫁接刀,给大家示范操作了果树空中嫁接技术,村民们簇拥在一起,围绕杏树种植相关技术性难题,提出心中疑问,展开现场讨论,进行操作训练,讲解声、应答声、欢笑声交织成一曲田野交响乐,在杏林深处萦绕回荡,弥漫着无限希望。 眼前的实地观摩学习让熊贵宣看在眼里,乐在心里,“老专家们来到我们果园,耐心细致地给我们讲种植技术,内容很接地气、很实际,这确实是我们需要的,很感谢!” 红杏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曾经的杏树村,705户2628人中,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9户671人。2017年,村里决定利用闲置土地,大力发展红杏产业,并成立宣汉县杏阳种养殖专业合作社,实行“农户+基地+专合社”模式,引导村民积极参与。 据黄义红介绍,杏树村的巴山红杏产业采取“农户+基地+专合社433”入股分成模式,出土地的群众占40%,合作社占30%,村集体经济收入占30%;目前,已发展红杏种植1000余亩,吸纳务工村民100余人;并已成功注册“巴山红杏”商标,申请了“地理标识性”农产品保护,红杏种植日益成为该村的重要产业。 村民们也由衷地说,“随着杏树种植规模的扩大,来村里赏花、采摘的游客多了,我们的收入也增加了,交通、住房、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,生活越来越好了。” “这次‘银领’党史宣讲团来村,进一步提振了大家干事创业的信心;我们将持续优化苗木种植,努力让红杏产业成为巩固脱贫成果、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,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。”黄义红说。 今天的杏树村,漫山遍野的杏林郁郁葱葱,世外桃源般的红色村庄正在“杏”福路上大步前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