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新闻网消息(吴宏)5月8日上午,由四川大学主办,中共达州市通川区委、通川区人民政府承办的绿色发展与县域治理暨学党史、应“七问”,建设“品质通川”、打造“有礼之城”研讨会在市委党校盛大开幕,来自全国各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通川,交流学术、共商发展、共话未来,为绿色发展与县域治理、建设品质通川、打造有礼之城提供高水平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。走进现场,与专家深入对话,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肖唐镖教授表达了他对通川有礼的独特见解。 肖唐镖教授谈到,在人类社会政治生活中,民众或社会成员应当以什么样的角色而出现,其理想的角色应是什么?古往今来,已有形形色色的实践和理论论争,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与或赞誉的主张,但遗憾的是,迄今尚未有一致的共识。 近10年来,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得以提出,渐成共识。但如何有效落地与践行,不仅是个实践问题,还首先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。 如此,道德与价值观建设十分重要。在微观的个人层面,我们喜欢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,应当与什么样的人打交道,远离什么人?重要的标准,“三观”。这是什么意思?价值观、人生观、世界观。在中观和宏观层面,即为区域性格、民族性或国民性问题。在更大层面,还有所谓的“价值观外交”等等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公共的、普遍的要求。严格说来,24字不应当有国家、社会与个人层面之分,应横跨各个层面。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,“德治”应有全新的意涵。传统中国,德治、仁政、礼治,强调君王、政治人物“以德治国”。道德,是对政治人物的要求,也似是其水平,更是对其主要的(如非唯一的)、但软软的约束。因此,乃为“人治”。今天,德治,虽保留有对干部与管理人员的修行要求,但主要应强调:良善价值对于社会政治制度与管理活动的引领与规范,同时对良善法律之治的辅助(而非排斥),以达与法治的无缝对接。 实化道德与价值观建设的平台与抓手。道德与价值观是文化,不太实在,其建设有“务虚”的成分,但不能靠“务虚”来达成。牛铭实教授的“乡规民约”研究。当下,不仅强调学校教育,还前所未有地强调“入法”,包括执法过程。如对“正当防卫”的新解。 在地方和基层,还可以推广“道德银行”,善事与志愿服务,积分并奖励;小区、社区、街道和乡镇等层面的公共事务,切实推行居民参与和民主治理;在一体化发展经济的同时,扶贫济困、经济发展尽量与村社、居民的文明状况相结合;从干部和党政机关做起:更高的标准和要求,并接受社会监督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