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新闻网-首屏新闻记者 余开洋
作为全国革命老区县、四川省民族地区待遇县,同时也是连续两年入围赛迪全国 “百强县” 榜单的经济强县,宣汉县委、县政府始终把百姓的幸福放在首位,每年将 70% 以上的财政支出投入民生事业,在教育、医疗、社会保障、城乡建设等多个领域发力,让全县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2 月 27 日,宣汉县召开 “惠民生、暖民心” 民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,宣汉县委常委、常务副县长李静在会上对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。
![]() |
教育升级:让孩子从 “有学上” 迈向 “上好学”
俗话说:“再穷不能穷教育,再苦不能苦孩子。” 宣汉县深知教育是民生之基,为了让孩子们享受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,这几年在教育方面下足了功夫。
在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保障,近两年累计投入 19.5 亿元教育资金,实施 85 个项目,新建 9 所学校、改扩建 85 所校舍,新增 1.3 万个学位,“大班额” 问题得到有效缓解。学校多了、教室宽敞了,孩子们能更舒心地学习。
教学质量更是稳步跃升。宣汉中学连续两届入选 “中国县域百强中学”,县职中本科上线人数连续 6 年居全省同类学校第一。2024 年高考成绩再创辉煌,全县 8477 人参加普通高考,1801 人一本裸分上线,5544 人本科裸分上线,被清华、北大录取10人。自 2014 年以来,已累计输送 135 名清华北大学子。这背后离不开师资力量的优化,宣汉县大力实施 “三名工程”,培育高层次教师人才,还推行城乡教师定期交流制度,让城乡教育资源共享,乡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优质教育。
医疗提质:在家门口“享名医”
过去,在宣汉看病是个大难题,路途远、找专家难。如今这些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。
![]() |
宣汉县优化医疗资源配置,构建 “1+2+N” 紧密型医共体医疗服务格局。县医院晋升“三甲”并连续8年跻身全国县级医院百强,县域内就诊率超90%,基本实现“大病不出县、小病不出乡”。为了让宣汉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,宣汉县还与北京 301 医院等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合作,开展远程诊疗服务。
人才是医疗服务的关键。宣汉县建立宣汉籍在外专家人才库,定期开展 “雁归” 人才引流活动,还与省内名医交流合作,邀请他们定期来宣汉坐诊指导。近年来,建成 3 个专家工作站,培养了 8 名省市级名医、卫生健康英才,32 名医学硕士研究生。医疗人才队伍不断壮大,群众看病更放心。
社会保障:兜底幸福生活的底线
在宣汉县,如今无论是老人、孩子,还是弱势群体,都能感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温暖。
![]() |
养老助老做到了 “零距离”。城区有中央银发食堂、助餐中心和助餐点,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助餐网络体系。县养老服务中心(失能老人照护中心)的建成,为失能老人提供了专业的照护服务。儿童关爱实现 “广覆盖”,55 所留守儿童周末寄宿学校,为 4500 余名儿童提供免费食宿和心理辅导。全县 13.2 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课后服务,家长满意度达 99%。弱势群体 “兜底线”,2024 年,全县累计支出低保救助金 2.99 亿元,为特困人员、残疾人、高龄老人等发放各类补贴,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。
城乡焕新:从 “住有所居” 迈向 “宜居宜业”
宣汉县的城乡面貌这几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老旧小区改造让居民生活环境焕然一新,“十四五” 期间,投入8.4亿元改造老旧小区97个,改造建筑面积191.26万平方米,惠及居民2.1万余户,加装电梯120部,新增停车位2300个,惠及居民3.2万人。打造城市 “绿肺”,新增绿地面积 26 万平方米,获评 “省级生态园林县城”。
![]() |
实施 “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”,三年投入 85 亿元,新改建国省道 165 公里、农村路 970 公里,公路通车里程突破 1.2 万公里,实现 “村村通、户户达”,为城乡融合发展注入强大动力。物业管理也在 “提效能”,对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监督考核,清退不合格企业,规范服务行为,14 余万名业主从中受益。
展望 2025,民生事业再上新台阶
“民生无小事,枝叶总关情。”李静表示,2025年,宣汉县将持续以群众“急难愁盼”为导向,大力实施“温暖宣汉”十大行动,持续推进各项民生事业加速发展,为“百强晋位 冲刺千亿”奠定坚实的民生基础,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让百强宣汉的发展成果更有 “温度”,百姓的幸福更有 “质感”。(图由宣汉县委宣传部提供)